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萧红在山西

李清

2025年11月27日08:29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抗战时期,位于山西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聚集了不少投身抗日救国事业的文人学子,该校向萧红、萧军发出了任教邀请,正寻求以文艺力量助力抗战的二人决定接受邀请。

1938年1月27日,萧红与萧军及端木蕻良、聂绀弩等一众好友从汉口出发赴山西。然而途中历经两次空袭警报,还遭遇了火车撞车事故,在河南陕县会兴镇(今属三门峡市)滞留了数日。到临汾约800公里的距离,原本数日的行程,他们足足用了10天时间,直到2月6日才最终抵达。

1937年太原失守后,临汾成为北方重要抗日中心,阎锡山在中共及进步力量推动下筹备了民族革命大学,最初拟名“民族革命青年学校”。学校于1938年1月20日正式开学,教学以政治课为主,军事课为辅。总校核心选址在临汾的铁佛寺及临汾师范学校旧址,因学员人数众多,除校本部外,还在临汾设了一分校,在运城设了二、三分校,在曲沃设了第四分校,教师到各校巡回授课。当时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教育家李公仆担任学校顾问兼教授。

到临汾后,萧红被民族革命大学安排以文艺指导员的身份开展教学工作。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当地抗日相关的文艺与社交活动。萧军在《侧面——从临汾到延安》中记载,萧红和丁玲率领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往来密切。她不仅参加该团活动,还借钱参与民大教师联名捐款,为西战团购置照相机以表慰问。她还曾到驻临汾的八路军办事处交流,结识了李伯钊等革命女性。在临汾期间,她还写下了散文《记鹿地夫妇》,回忆了自己和萧军冒险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与池田幸子夫妇的经历。

丁玲在1942年萧红逝世后所写的《风雨中忆萧红》一文中,回忆1938年春与萧红初识:“那时山西还很冷,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直率的。”

当时一同前往民族革命大学任教的作家们,分散住在周边的老乡家中。萧红最初和萧军等人挤在一间民房里,里屋的土炕睡着她、萧军和丁玲,外屋的土炕住着艾青、聂绀弩和端木蕻良。后来她还曾与丁玲住到一起。丁玲回忆,两人相处十分投缘:“我们都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之中在思想上,在情感上,在性格上都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

然而,民族革命大学因日寇重兵压境面临撤离,萧红仅仅在临汾待了不到20天。这时,萧红与萧军就后续去向产生分歧。萧军执意要投笔从戎,随民大师生转移后再寻机去五台山打游击。而萧红希望以文化人的身份继续抗战,不愿留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两人为此爆发了激烈争执,争执无果,萧军最终留下了“乐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然就永远分开”的话,为两人的感情画上了决裂的伏笔。

2月23日晚,萧红与端木蕻良、聂绀弩一同前往临汾车站,准备跟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撤离,前往西安。萧军前来送行,托付聂绀弩多加照顾单纯、缺乏处事经验的萧红,然后随民大师生徒步前往乡宁、吉县等地,后独自渡过黄河徒步跋涉到了延安。

萧红一行人先乘坐同蒲线窄轨火车前往运城停留,3月1日凌晨从运城出发前往芮城风陵渡,换乘木船渡过黄河抵达陕西潼关,3月4日从潼关出发,乘坐陇海线火车前往西安,当日黄昏时分抵达西安火车站。在离晋赴陕的途中,萧红与塞克、端木蕻良等人合作,创作了描写山西农民抗日斗争的三幕话剧《突击》。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曾任北京日报社记者)

(责编:代晓灵、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