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抗日救国之信仰,坚如磐石”(以物鉴史)

孟庆旭

2025年09月13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图①②③分别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杨靖宇将军的毛笔、战士们使用过的陶药罐、铁铧。
  以上图片均为孟庆旭提供

  铮铮铁骨战强敌,山河不忘丰碑存。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第四批43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公布。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爱国华侨蚁光炎位列其中。让我们共同走进英雄的土地、英雄的故事,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编  者

  

  93年前的初冬,杨靖宇将军带领抗日队伍来到吉林磐石红石砬子山区,用生命探寻民族解放之路。

  2021年的初冬,我们的考古队伍循着杨靖宇将军的足迹,来到了红石砬子,用手铲拨开掩藏在丛林落叶下的14年抗战历史。

  八家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深处于红石砬子群山之内。常人很难发现隐匿于山脚下、因陋就简的低矮建筑,此类建筑考古学上称之为半地穴式房屋,它还有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地窨子。当年,抗联战士在此站岗放哨,遇风雨暂栖于此。

  到达真正的抗联营地需跋山涉水,翻越一道深而陡的溪谷。矗立在面前的是一道短墙,拦住了上山的路径,短墙后是并排分布的数座地窨子,这里是抗联队伍设置的第二道岗哨。过了第二道岗哨后,整个坡上树木丛生,遍布巨石,非常利于隐蔽与伏击作战。

  绕石而上,可见部分石头上刻有“被服厂”“枪械所”“报社”等字样,这是经当年抗联战士指认后今人镌刻的标识。这一区域的考古工作并未发现建筑物的痕迹,但出土了不少枪械零件和小型工具,抗联战士的指认亦未言及其建筑形态,可知当年的生产活动场所多就地势,以巨石为墙,以树荫为蔽,于天幕之下开展被服生产和枪械修理等工作。即便如此简陋之条件,也是红石砬子遗址作为早期抗日游击根据地特有。抗联活动后期,战斗形势恶化,这些简单的生产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

  越过这片生产活动区域,已近红石砬子山脉顶峰,背风向阳的山脚下,分布着一排房屋。这些房屋,近于半地穴式,房屋低矮,几与山色融为一体,这些房屋即为抗联“密营”。早年经幸存的抗联战士指认,杨靖宇将军和磐石县委机关等居住于此。

  杨靖宇将军的居所与其他房屋并无二致,唯其室内出土有毛笔两支。他曾用毛笔写下爱国诗篇,用生命写就“区区日本四岛,断无亡我中华之力……抗日救国之信仰,坚如磐石”。亦知抗日战争不只是铁与血的性命相搏,也是文化信仰的存亡之战。

  这些房屋后的山坡上,隐蔽着两排交错设置的战斗工事,这些战斗工事依托山坡修建,向下挖掘成月牙形壕沟,挖掘出的土石堆筑于壕沟前构成胸墙掩体。在山脊上也修建有同样的数座战斗工事,构成高下交错的战斗防御体系,拱卫着山脚下的抗联“密营”。顺着“密营”房屋后的山坡可直达山脊,山脊上是曲折的林间小径,可通往根据地内的其他“密营”,上述种种,形成了可战可退的抗联游击战体系。

  相较而言,小姚家沟内的地形较为开阔,遗迹体系中居住功能突出。沿着谷路进入,途中经过石人沟地窨子哨卡,继续前行数百米便来到小姚家沟抗联驻扎地。越过谷口地窨子岗哨,在对面战斗工事的监视下,小姚家沟居住区一览无余,五座石砌火炕房址顺着山势依次分布在山前台地上。居住区以地窨子岗哨收尾,与谷口地窨子首尾呼应,为居住区提供完备警戒,这些房址是抗联战士的主要居所,留下了大量生产生活和战斗的痕迹,胶鞋底、子弹壳、扎枪、长刀……这些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战士们的坚守。

  居住区尾端有一口渗水井,是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红军泉”,体现着抗联战士的生存智慧。这座山谷地表水丰富,山谷交会处常常形成饱水洼地,稍加修挖,垒砌石圈,便可汇聚形成直径约一两米的人工泉,水量喜人,最终顺着山势流向南侧溪谷,成为抗联战士的主要水源。

  顺着居住区水源回到谷路,便是战略转移区域。这里是一处人工平整的近百平方米广场,通过铲削高处形成台地,坡下以石块垒砌护坡,坡上留有排水沟,排水沟填以碎石固土。这样的转移区常见于山谷交会的地方,宽阔隐蔽、地势较高,战士们在此集合便于战略行动的商议,是开展会议、训练、生产的重要场所。

  战斗区位于转移区及居住区的中间地带,往往接近山脊的坡面,散布着大量战斗工事。这些战斗工事或分布于山嘴谷口形成警戒力量,或沿坡面梯次分布构成武装游击阵地,是红石砬子遗址体量最大的遗迹类型。依托这些简易掩体工事,抗联战士穿梭于山林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这套抗联游击战体系不仅保证了抗联部队在红石砬子的生存斗争,也为后来东北乃至全国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石砬子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根据地”,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军事学院,培育了无数像杨靖宇、李红光这样的抗日名将。

  透过时光,静默的石块、残破的器具、模糊的工事,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联先烈们,正向世人宣示着信仰、勇气的力量。这或许就是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最深刻的历史回响与现实价值。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3日 07 版)

(责编:唐宋、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