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6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 |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 |
![]() |
![]() |
![]() |
![]() |
![]() |
图①:巡护船行驶在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境内水面上。 |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新时代实践中,这一重要理念升华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指引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范例。
浙江安吉县的梁峰晖改进工艺,“以竹代塑”绿色生产;湖北黄梅县的徐天治带领职工做好森林抚育,吃上生态饭;吉林梨树县的韩凤香扎根黑土地,推广新技术和新理念……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一个个关于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故事,印证着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通道不断拓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我们跟着记者的镜头,看各地各部门在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中,于绿水青山间绘就的幸福瞬间。
——编 者
浙江安吉县竹制品企业负责人梁峰晖——
山里的竹子取不尽、会生金
本报记者 窦瀚洋
山峦苍翠,溪水潺潺。浙江安吉县素有“竹乡”之称,全县“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坡山脚满是竹林。这里活跃着超百家“以竹代塑”生产企业,2024年全县竹产业年产值突破190亿元。
浙江峰晖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里,一批精美的竹餐具打包就绪,即将漂洋出海。这些由天然竹子制成的环保产品,正成为海外市场的“新宠”。
车间外,公司总经理、80后梁峰晖反复确认订单,叮嘱员工做好物流跟进。“从分枝到竹皮、笋壳,我们都能利‘废’为宝,做成日用品。”梁峰晖介绍,如今70%产品销往欧美及日本等海外市场,今年产值预计达1.6亿元。
成立于2005年的峰晖竹木,起初只生产竹竿、竹篱笆等初级加工品;2014年,梁峰晖从父亲手中接过企业,他敏锐地观察到,环保标准提高、成本攀升……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瞄准绿色低碳,梁峰晖打算深度开发竹子潜能。
竹子到底有多少种变化?梁峰晖给出的答案是“千变万化”。为了做好产品研发,他招聘设计团队挖掘更多消费场景。竹灯、竹包装、竹餐具……每个系列都拥有上千款不同规格的产品。“最近一笔来自美国的100万美元订单,还特别指定了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他说。
拿起一根普普通通的吸管,梁峰晖说:“可别小看它,这是通过截断、拉丝、打磨等步骤制成的竹吸管。不仅防烫耐用,还能避免遇水易软的问题,有好几项专利技术。”
产品端用心钻研,生产端同样讲究。走进车间,一头设备轰鸣,竹材料被制成不同形态;另一头工人们巧手翻飞,3分钟就编好一个精致竹篮。凭着一双巧手做兼职,一名工人每月能挣3000元。
“我们更注重工艺革新,讲究绿色生产,改进生产工艺中碳排放较多的环节。”梁峰晖说,企业每年投入四五百万元更新自动化设备,重点改进高碳排放工艺,竹材料利用率至少提高了20%。
就连剩下的毛竹边角料也不会浪费,将被运往其他企业。“像这些竹粉,与树脂等材料结合,再经过缠绕工艺加工等步骤,就能制成可降解竹膜袋。”梁峰晖说。
在公司展厅,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竹制品:天花板上垂挂竹灯,桌上陈列竹筷、竹勺、竹垫,还有各式竹编礼盒、提篮,琳琅满目。一款古朴的竹制粽子礼盒,只需要0.2平方米竹席材料,售价达18元,年销50万套。
“山里的竹子取不尽、会生金。目前县里正在探索碳足迹监测方案,我们要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和环节。”梁峰晖说,要抓住“以竹代塑”的契机,做好“绿”字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大江大河是做学问的大舞台
本报记者 王 浩
北京,永定河引水渠里河水静静流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浩的办公室就在水渠附近。
“1977年12月,我参加高考后,第一志愿报的就是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又来到中国水科院工作。”王浩说,大到长江、黄河,小到灌渠、管网,他已经跟水打了40多年交道。
长江奔涌,三峡巍峨。做好特大水库的生态调控是世界级难题。
2025年三峡水库促进鱼类产卵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监测评估近期公布,长江沙市江段鱼类产卵量和监利江段鱼苗量再创新高。这背后,离不开王浩和团队孜孜不倦的探索。
大坝高耸,拦蓄之间,考量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探寻的是防洪、发电、航运、生态效益的最优解。
鱼儿的习性千差万别,有的喜欢激流勇进,有的喜欢静水深流,还有的要洄游产卵,水库生态调控如何“定制”?王浩带着团队不断攻关,模拟水量水速、观察鱼类生长……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摸清了长江流域50多种代表性鱼类的适宜生存环境。“根据鱼类的产卵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组调度。”王浩说。
一步步闯,一点点试。在实际应用中,降雨、气温等微小变化,都会对流量和水位控制参数、生态调控时机带来明显影响。“生态调控下足‘绣花功’,就能为不同鱼类提供适宜的‘微生态’。”王浩说。实现100米级气象、10米级水文以及米级水生物生存环境的精准预报;创新鱼类洄游、鱼卵漂流轨迹精准模拟和小时尺度连续涨水过程调控技术;研制“机组—闸门”多单元协同实时调控技术与装备……一系列创新成果瞄准特大水库精细化生态调控,已经应用到黄河、珠江、澜沧江等流域。
除了找出生态最优解,王浩自豪的还有参与编织国家水网。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上世纪90年代,南水北调工程论证规划之时,为了科学精准地确定工程规模和调水量,王浩和团队进农田、入工厂,辗转各地调查相关地区水资源状况,提出了中线工程95亿立方米调水量方案。这一数据得到多方认可后,付诸实践。
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如何安全、精准、可持续?王浩带领团队研发的预测预报、计划调度和水力控制等模型,支撑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常规和应急调度管理工作。“越是大工程,越要做好细节,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调查研究。”王浩说。
行走大江南北,王浩深刻地感受到水之变带来山之变、林之变。黄土高原由黄变绿,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大江大河是做学问的大舞台。”王浩说。
湖北黄梅县五祖寺林场场长徐天治——
满坡的树是实打实的宝贝
本报记者 吴 君
暑气蒸腾,走进湖北黄梅县国有五祖寺风景旅游林场,微风吹拂,绿影婆娑,顿觉凉爽起来。成片的苗木基地,一眼望不到边。苗圃里,林场场长徐天治身穿深绿色工装,走一步,停一步,仔细察看树苗生长状况。
“这些是木荷树苗,去年春天种的,一年能长30厘米,今年就可以移栽上山。”徐天治说,木荷难燃抗火,主要用作建设防火隔离带,在林场里种植面积最大、销量最好,今年已经卖出10多万株。
购种、育苗、移栽,五祖寺林场苗圃面积达1600亩,落地苗木市值达5000万元以上。站在这郁郁葱葱之中,谁能想到,这个林场一度荒芜、经营困难。
“当时,年轻的职工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年龄大的职工艰难守着。”徐天治回忆,五祖寺林场成立于1954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树基本被砍光。2008年,已经是林场副场长的徐天治,也因为发不出工资,辞职经商去了。
徐天治的生意做得正红火时,林业局的相关负责人找上了门,邀请他担任林场场长。这个担子不轻松,一开始,徐天治拒绝了。偶然一天,他看到林场老职工在风雨中卖花木谋生,才下定决心。
2012年刚上任,徐天治就带着林场职工到河北塞罕坝等地学习,回来之后,他提出“市场+生态”的发展思路。为了增收,徐天治在各地跑了多个苗木市场。“在安徽肥西县,我发现一杯红叶石楠苗木0.3元,种两三年之后,就能卖到8元以上。”抓住商机,徐天治购置15万杯苗木种了下去。这次尝试,一下子让林场挣了上百万元。尝到甜头后,徐天治大力发展苗木示范基地。
同时,徐天治和林场职工一起开展荒山补植、森林抚育。几年下来,林场的山林经营面积由2012年前的8000多亩扩大到8万多亩。曾经生态系统脆弱的林场,如今已变成多树种、复层异龄的林海。
林场复绿,徐天治瞅准时机,成立森林旅游服务公司,在黄梅县柳林乡望江林区建起民宿和农家乐,打造森林康养基地。
漫步在康养基地的森林步道,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这满坡的树、清新的空气,都是实打实的宝贝。”望着眼前层叠的绿意,徐天治说,“咱不光要守好这片绿,更要用好这片绿。”
2024年,林场总资产达3.1亿元,连续5年年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今年我们还想再扩大500亩现代化苗圃,运用智能化设备管理苗木。”徐天治还有更大的梦想。
吉林梨树县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
黑土地保护的路子走对了
本报记者 郑智文
4点半,晨光洒向吉林梨树县广袤的黑土地。伴着微凉的晨风,韩凤香和合作社成员们来到玉米地,开始一天的忙碌。
韩凤香是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是她返乡成立合作社的第十五个年头。“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城里工作,返乡时发现村里的农业经营模式传统、耕作方式分散,而同时期已经有村庄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应用新技术,心里很着急。”韩凤香说。
反复思考后,韩凤香决定返乡创业,成立合作社。起步阶段,合作社仅有5名社员,流转了700多亩土地。从实行机械化作业开始,韩凤香筹集资金购置大中型农机,带领团队通过统一供种、施肥、播种、植保、收获、销售,实现增产增收。如今,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入社人数达到158人,集约经营土地1.5万亩。
合作社运营也曾面临不少难题,比如土壤地力退化。“刚开始土壤很硬,和想象中松软的黑土差距不小。大农机开足马力,才犁得动地。”韩凤香回忆。
一段时间以来,因长期高强度利用和“重用轻养”的耕作方式,保护不及时、耕作不合理,东北地区部分肥沃的黑土地“变薄、变硬、变瘦”,出现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
给黑土地问诊寻方,韩凤香上农校、请专家。当时,梨树县正在实践的保护性耕作吸引了她。“用秸秆覆盖地表、免耕少耕。”韩凤香介绍,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以实现减化肥、省人工、保产量的效果。
有了方子,用起来却不容易。“秸秆留在地里,不影响出苗吗?”“收益不好说,咋还得配套农机?”合作社社员多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质疑声接连不断。
为打消顾虑,韩凤香邀请农技员来授课,引进农资和农机具,种下“示范田”,给大伙“打个样”。“示范田”长出的玉米苗更壮实,秋天测产时,比传统种植的产量高出三成。
“经过几年的保护性耕作,如今土壤变软,重现油光,扒扒土还能见到蚯蚓呢!经测算,有机质含量提升13%。”韩凤香坚信,黑土地保护的路子走对了。
近年来,梨树县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一定规模的土地作为一个单元,推行大型农机具,统一标准种植管护。“与传统模式相比,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单产提高8%左右,每亩地节约成本约80元。”韩凤香介绍,2024年合作社粮食总产量达2200余万斤,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护好地、种良田、多打粮,奔着现代化大农业的方向,韩凤香干劲十足。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
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和水打交道。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我不后悔!”满头白发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在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座谈交流时这样说。
孔海南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环境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长期从事湖泊与河流治理技术研究,是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安稳平顺的工作生活轨迹,却因为对一片“海”的牵念而转变。
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孔海南第一次到云南洱海考察,船行至湖心,只见大片沉水植物群落从湖底一直长到湖面,“水下森林”绵延十几平方公里。后来,随着流域污染和富营养化侵蚀,曾经澄澈见底的洱海出现大规模蓝藻,水质从国家地表水标准Ⅱ类降到局部Ⅳ类。
看着洱海污浊失色,孔海南忧心忡忡,下定决心回国。“用知识、技术和经验解决问题才有意义。”他说。孔海南与其他专家一道奔走调研,建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2006年底,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获批启动,孔海南成了其中洱海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几十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团队,共同为洱海查清污染源、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并与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共同落实执行。
那一年,孔海南已56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此后10多年,他每年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长期租住在洱海边的农家小楼里,走遍了洱海周边的村落、河流。
湖泊污染治理难在必须实现整个流域的综合协同,所有入湖河流都要截污变清。孔海南带领团队先在罗时江做治理示范,集成多种技术,改造堤岸、河床,恢复湿地,两三年后江水变清。
从试点到铺开,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曾被过度开发的洱海逐步恢复风采。消失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重见踪影。近年来,当地海菜花人工栽培面积普及到3000亩,成为云南洱源县农户的“致富菜”。
如今,70多岁的孔海南依然长居洱海边。“水体污染治理是一个艰难、繁重的大工程。”他说,治理好整个洱海仍需三四十年的持续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团队常年在洱海采集野外样品、分析水质指标、开展科学研究,继续为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
每新到一处种菌草,都是挑战
本报记者 施 钰
7月底,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又一次带着团队前往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当年跟着我种菇的菇农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了生活的新变化。这次去看看他们,也和他们商量,怎么让菌草更好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说起闽宁镇,林占熺忍不住翻出手机相册里的照片,照片里的他走在闽宁镇的菌草地里,绿油油的菌草长得比人还高,“这些才长了66天!现在不少菇农在荒漠地种菌草,不仅能防风固沙,收获了还能变成畜牧饲料。”
自1986年发明菌草技术,“以草代木”培育食用菌,林占熺就在探索发展菌草新兴产业和菌草生态治理新路径,同时持续选育新草种。1987年,林占熺开始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长汀县与三明市尤溪县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进行菌草种植试验。
“菌草用于生态治理这个想法,在一步步试验中发展。”在福建积累了种植经验,林占熺尝试将菌草引种至西部地区,1997年4月,林占熺调研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4省份15个县,“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飞沙走石,拇指那么大的石头在路上滚动,我意识到,福建的草种不适合这些地方。”回去之后,林占熺制定了新的选育草种目标。
沙漠、盐碱地、砒砂岩、水土流失的黄河岸线……每新到一处种菌草,都是挑战。
2013年4月,林占熺带领团队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沿岸,开始菌草治沙试验。在乌兰布和沙漠,上午刚把草种播下,晚上大风一吹,草种就不见了。对于一次次的失败,林占熺没有气馁,鼓励团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坚持试验、调整方案,如今成功在沙漠种植上万亩菌草。
乌兰布和沙漠里,有一段5.7公里长的黄河与沙漠“握手”,是黄河内蒙古段流沙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林占熺介绍,2022年他带领团队到此建立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用菌草阻沙、固沙和岸线防护。
菌草在种植80天后即可固定流动沙地,在黄河岸边滩地,一丛巨菌草生长150天,根系长度甚至能达575厘米,可有效固沙;1至2年内可形成“草—灌—乔”自然恢复的生态缓冲带,减少90.9%的泥沙进入黄河。此外,菌草在荒地上的鲜草产量可达当地耕地上种植的青贮玉米产量的约3倍,可广泛用于菌料、饲料和生物质材料等。
如今,林占熺团队已选育出从黄河上游到入海口均可种植的巨菌草、“绿洲1号”等菌草品种,并在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地区创建菌草生态治理和菌草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
“刚推广菌草技术时,像登山运动员,每一步都必须踩实。现在像滚石上山,每往前突破一步也很难。”林占熺说,目前,他正在思考如何选育多年生的优质菌草品种,更好服务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
防沙治沙,也要养好沙、用好沙
本报记者 董丝雨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千万个草方格向远处延伸。不久前播下的草种已萌发新芽,金色大漠绿意涌动。
“宁夏中卫,是我博士毕业后第一次‘出差’的地方。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浩瀚大漠,见证老一辈治沙人摸索出的‘中国魔方’麦草方格,保障包兰铁路顺畅通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如今,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全面完成,有效遏制沙漠扩张,减少沙尘暴的沙尘来源。
科尔沁沙地正重现往日稀树草原风光,黄河“几字弯”展现“金沙蓝海绿洲”美丽画卷,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自2023年“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累计实施项目415个,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成效明显。
这份“绿进沙退”的成绩单,由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接力书写,卢琦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2月,卢琦因在科学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方面的贡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成为首位在该类别获奖的中国人。
治沙,首先要摸清“家底”。2007年9月,卢琦和团队挺进位于新疆和甘肃交界处的库姆塔格沙漠。这里曾是我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经系统、综合科学考察的沙漠。“这次考察,我们揭开了中国唯一‘羽毛状沙丘’的神秘面纱,在沙漠南北分别建立了标准气象站,首次得到了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一手数据,为治沙、护沙、养沙积攒了更多经验。”卢琦说。
科技力量贯穿防沙治沙全过程,驱动了治理理念的革新、治理技术的创新、治理成效的飞跃。
2023年7月,三北工程研究院成立。卢琦作为首任院长,组建起一支科研攻坚团队。“我们还创新科技服务形式,由中国林科院组建15支科技特派队,下到田间地头,蹲点包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让科技前置、内置,全过程发力。”卢琦说。
防沙治沙,不意味着要消灭沙漠,也要养好沙、用好沙。“荒漠作为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卢琦表示,要优先把自然、原生的沙漠保护好,对过度利用或是人为破坏导致的沙化土地积极治理,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同时,还要适度利用、积极发展沙产业,将“沙害”化为“沙利”。
治沙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已经在非洲、中东、中亚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6日 06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