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穿越百年的精神火炬與時代擔當

喬盛

2025年11月25日19: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天津市委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期間,筆者圍繞“鑄牢黨性根基、扛起時代使命”深入學習,將黨性教育與南開大學的愛國精神傳承深度融合,循著先輩足跡回望百年校史,在“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南開校訓與“知中國,服務中國”的辦學宗旨中感悟初心、淬煉信仰。

百年南開,心火灼灼。從嚴修、張伯苓“育才救國”的宏願到西南聯大“弦歌不輟”的堅韌,再到楊石先、何炳林科研報國的執著,愛國始終是南開精神最鮮明的底色,這支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炬,是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不竭滋養。

家國同構:南開愛國精神的核心內涵與價值原點

南開愛國精神根植於“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初心,彰顯“家國一體、命運與共”的追求。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嚴修、張伯苓懷抱“育才救國”之志創辦南開大學,在多年辦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允公”指向愛國格局,倡導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相連﹔“允能”凸顯報國本領,要求學子練就經世致用之才,以實干回應國家需求。“公”與“能”的辯証統一正是南開愛國精神的核心——愛國非抽象情感,而是“以公心鑄格局,以能力擔使命”的實踐。

百年校史,正是南開人踐行愛國精神的壯闊史詩。抗戰時期,校園被毀,南開毅然南遷,與北大、清華組建西南聯大,以“教育救國”的信念在硝煙中賡續文脈﹔新中國成立后,楊石先主動轉向農藥化學研究,何炳林團隊以關鍵材料在原子彈研發中立功,無不彰顯“服務國家最需要”的擔當。改革開放以來,一代代南開人繼續在國家急需領域攻堅,續寫“知中國、服務中國”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年開辦南開大學,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去培養人才的”,深刻揭示其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本質,鑄就“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鮮明特質。

知行合一:南開愛國精神的傳承密碼與實踐品格

南開愛國精神的生命力在於“知行合一”的實踐品格。自創辦起,南開便不只是知識殿堂,更是靈魂塑造陣地。張伯苓以“德育為萬事之本”,將愛國主義貫穿教學全程,讓愛國情懷扎根學子心中。周恩來作為“南開最好的學生”,其一生正是南開愛國精神的生動寫照。

這種傳承,更顯現在“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園到社會”的行動自覺中。昔日的“南開指數”以科學數據揭露日寇侵略陰謀,彰顯知識分子擔當﹔應用化學研究所打破外資壟斷,展現科研工作者初心﹔今日的南開師生深入基層、服務鄉村振興,以專業知識延續“知中國、服務中國”傳統。正是這種“知行合一”,讓南開愛國精神超越校園圍牆,成為可感知、可學習、可踐行的強大力量。

時代賦能:南開愛國精神的當代價值與實踐路徑

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期,南開愛國精神愈發彰顯其時代價值。面對世界百年變局,我們更需從中汲取力量,將愛國情懷轉化為攻堅克難的行動。

對教育事業而言,南開愛國精神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精神航標。“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深刻啟示我們: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將服務民族復興作為使命。基礎教育階段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與實踐育人,引導青少年在了解國情、解決問題中厚植家國情懷﹔高等教育階段要推動高校對接產業需求,鼓勵科研人員瞄准“卡脖子”難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對全社會而言,南開愛國精神是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的實踐范本。“公”的格局、“能”的擔當,要求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助力科技自立自強﹔激勵企業家堅守實業報國、推動產業升級﹔倡導普通勞動者在平凡崗位上建功立業。唯有形成“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愛國格局,方能匯聚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百年南開,精神永存。這束穿越時空的火炬是我們前行的寶貴財富。新征程上,我們要以“公”的格局胸懷家國,以“能”的擔當干事創業,以“日新月異”的進取開拓創新,讓南開愛國精神煥發新光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系天津市委黨校中青干部培訓一班(第68期)學員】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