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興
2025年11月20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文化如水,利萬物而不爭。文化出海,也當有“潤物細無聲”的智慧與氣度
一個數據,引人關注。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節日用品、玩偶、動物造型玩具超500億元,銷往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玩偶風靡全球,在一些外媒看來“正在深遠影響現代全球消費文化”。
小潮玩為何有大能量?
有“興趣消費”的拉動:釋放情緒價值,讓看似小眾的產品走向大眾市場,促使興趣消費勃興。
有中國制造的托舉:從設計到生產,從市場反饋到動態供給,中國潮玩馳騁海外,靠的是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制造能力。
還有文化創新的“密碼”:一些國貨潮玩如“敦煌飛天”主題產品,既保留東方美學意蘊,又融入全球青年文化潮流,實現跨文化的美學創新。
文化產品的消費吸引力,根植於文化魅力。從中國功夫到中國節日,從傳統藝術、民族音樂到網文、網劇、網游,文化出海已從“單點突破”邁入“多維矩陣”。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讓“國潮”涌動“世界潮”,我們必須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以優秀作品、優質商品和服務推動文化“走出去”。
文化出海,關鍵在溝通人心。文化差異、語言障礙、表達方式等,都可能影響文化產品的海外接受度。找到共通元素,講好共情故事,方能實現文化破壁。比如系列動畫電影《哪吒》塑造了一個不那麼完美卻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契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審美偏好,進而承載了情緒療愈的功能。又如原創舞劇《詠春》,將舞蹈這一“世界語言”與武術這一中華文化元素進行跨界融合、創意編排,呈現出“舞中帶武、武中有舞”的藝術效果,實現海外口碑票房雙豐收。
文化出海是否可持續、可轉化,取決於能否真正融入當地文化和生活。照搬國內產品樣態與模式,出海容易遭遇水土不服﹔貼合在地文化,往往事半功倍。以微短劇為例,中國公司旗下的一個微短劇平台,通過“翻譯改編+本土原創”並行的內容策略,為北美市場量身定制原創劇目,使得“美國等英語地區用戶的訂閱意願較強”。
實踐表明,擴大文化影響力,既要具備全球化視野,也離不開本土化策略。本土化的優勢就在於,既尊重本土文化,最大化貼近當地受眾實際,又能有效加深其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實現交流互鑒、美美與共。
文化魅力需要具象表達,離不開產業驅動。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打造更多文化精品,文化出海才能更具創新活力和傳播聲勢。當網絡游戲中的舞獅步伐、服飾紋樣中的生動線條、網絡視頻中的田園詩學,吸引國際友人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時,人文意蘊也在無形中拓展出市場空間。
看單個企業業績,作為網絡文學出海的重要企業,閱文集團2024年作品簽約海外出版授權數同比增長80%,授權金額同比增長超200%,創下歷史新高。看產業園區勢頭,截至今年6月,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南京)入駐文化企業超600家,規上企業2024年度總營收超300億元。越來越多企業以文化為魂、以創意為帆,專注打磨文化精品、注重拓展海外市場,為中國故事講得好、傳得開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能。
文化如水,利萬物而不爭。文化出海,也當有“潤物細無聲”的智慧與氣度。隨著中國連接世界的大門越開越大,我們期待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園中綻放獨特而持久的芬芳,潤澤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0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