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躍馬橫槍驅日寇 拋頭洒血沃中華

——走進四川宜賓趙一曼故居

張建兵

2025年11月19日08:24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在銘記歷史的時刻不免想到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振興英勇犧牲的先烈們,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舍生取義,涓涓細流匯聚起偉大抗戰力量,革命英雄趙一曼就是其中的代表,9月,我帶著崇敬之情走訪了趙一曼故居。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一直到1926年,她都工作生活在這片地區,在這裡接受了進步思想,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建立了婦女解放同盟,開辦了女子夜校,帶領青年學生開展了革命運動,1926年春,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便離開宜賓地區赴武漢讀書。

趙一曼故居坐落在白花鎮的一曼村,這個村舊稱伯陽嘴村,后來改為一曼村,這個在今天看來工作生活極為便利的地方,20世紀初卻是較為閉塞、落后的區域,但就是在這個偏遠地區,醞釀出了革命的星火。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庄園,院內設有堂屋、東西廂房、耳房、南房等諸多房間,故居旁邊種有楨楠、桂園等多種樹木。故居整體規模不算太大,隻有2000多平方米,但土木建筑傳統、懸山式的結構樣式、磚石路基以及“四合院”式布局等,都給人以古朴厚重之感。

故居堂屋上刻有“趙一曼故居”五個大字,兩側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壯麗青春躍馬橫槍驅日寇”,下聯是“崢嶸歲月拋頭洒血沃中華”,這是對趙一曼一生革命事跡的高度概括。堂屋復原了川南地區傳統民居的祭祖場景,中間擺放著“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左右兩邊擺放著桌椅、茶幾。正房左邊是書房,右邊是起居室、臥室,復原了趙一曼父母和趙一曼的生活起居場景。趙一曼的父親李鴻緒自學中醫,經營著一家藥鋪,平時為鄉鄰看病,家境整體還算殷實,所以故居兩邊的廂房原來主要用於看病就醫、私塾教育、長工居住等,目前東西廂房已改為趙一曼烈士革命事跡陳列館,陳列著趙一曼的大量遺物、照片和文獻資料,還輔以各種多媒體展示,生動展現了她作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的革命歷程。

走進西廂房陳列展廳,一尊雪白色的趙一曼雕像映入眼帘,志氣昂揚、英姿勃發。展廳陳列有趙一曼生平事跡和人生歷程的敘述。第一篇章是“少年鴻志”,主要講述了一個懵懂少年如何種下革命的種子、星火燎原的故事。早年的趙一曼接受的還是傳統教育,但在姐夫鄭佑之的引導下接受了新學,展廳裡面還陳列著鄭佑之寫給趙一曼的3封信,從怎麼讀書求學、如何與家人相處到如何從事革命工作、怎麼看待人生,每一封信都充滿著一個革命者、一個長輩對一個少年的引導和教育。正是在鄭佑之的積極引導下,趙一曼用柴刀砍掉了裹腳布、用剪刀剪掉了綰髻,表明她與舊社會的決裂,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開始了她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

第二篇章是“搏風擊浪”,主要講述了趙一曼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莫斯科中山大學的主要經歷。1926年12月,趙一曼在黨組織的支持下離開宜賓赴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深造,在這裡她接受了嚴格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還參加了反擊夏斗寅叛軍的軍事行動,這是趙一曼第一次參加實戰,為她日后從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不過隨著大革命失敗,趙一曼也離開了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繼續深造,在這裡她與同學陳達邦相愛並結婚。1928年,還在懷孕期間的趙一曼接到了組織任務,她毅然辭別丈夫回到國內開展革命工作。1931年,趙一曼又接到奔赴東北抗日前線的任務,為了不影響革命工作,她把兒子交給親人寄養。展廳裡陳列著一張照片,是趙一曼奔赴東北前與兒子“寧兒”的唯一合影,此時孩子隻有一歲多,自此母子再也沒有相見。

第三篇章是“抗日忠魂”,主要是講述了趙一曼英勇抗日及受傷被俘壯烈犧牲的事跡。趙一曼來到東北抗日前線后,積極開展抗日宣傳,領導了哈爾濱電車工人大罷工,積極發動人民群眾建立農民游擊隊,全力配合抗日部隊作戰。展廳陳列著趙一曼在這期間的自作詩《濱江述懷》,開頭便是:“誓志為國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展現了一個青年女革命者豪氣干雲的氣魄和精神。在隨后的珠河抗戰中她不幸受傷被俘,敵人用殘忍手段對趙一曼施以酷刑,但她始終堅守黨的秘密,寧死不屈,最終在1936年8月2日英勇就義。

2015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誦讀了一封家書,並號召廣大黨員、干部“都經常讀一讀、想一想”。這封家書正是趙一曼在犧牲前寫給兒子“寧兒”的絕筆信,就在故居展廳裡陳列。信的開端是:“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字裡行間充滿著一位母親的臨終牽挂和深情眷戀。信中結尾還寫道:“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封信是在刑車上草草寫就的,隻有100多個字,字跡雖然較為潦草,卻承載著千鈞重量,展現了一個革命者堅定的信念和對兒子的殷切期盼。

雖然這封信寫於1936年,但中間由於各種原因,收件人直到1956年才見到這封信,“寧兒”陳掖賢時隔20年讀完這封信后,極為震撼、痛苦不已,並用鋼針在手臂上刺下“趙一曼”三個字,表達繼承母願、奮斗報國的志向。展廳設計了一幅母子跨越時空的場景,一邊是趙一曼手和腳戴著沉重的鐐銬寫最后遺言的場景,一邊是兒子陳掖賢坐在書桌前閱讀書信的場景,並配以視頻播放最后的遺言,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母愛和深情。

展廳第四篇章是“凜烈千秋”,主要陳列了朱德、董必武、宋慶齡、陳毅、聶榮臻、郭沫若、張愛萍等對趙一曼烈士的贊譽。除了正房和廂房外,故居內還有功名柱、殺豬台、碾槽、讀書石等多個點位,每個點位都融入了趙一曼元素,講述了趙一曼少年時期的勵志故事。故居還通過“一曼廊”與坤泰廣場相連,周邊建有浮雕文化牆、紀念碑林等,與趙一曼故居一起組成系統的革命教育基地。

“一世忠貞興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走出故居,山林幽靜、綠蔭盎然,人民生活幸福安居、百業興盛,這是趙一曼等革命先輩們奮斗的結果,他們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拼搏奮進、砥礪前行,為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